一、制订计划表的重要性
这里是指计划表一定要用书面的形式记录显示出来,仅仅是“心中有数”是远远不够的。考研工程量大,有众多的专业课书籍要研读,还标配两门分量不轻的公共课。除此,考研还有若干除了学习本身要操心的大小事宜,如搜集信息、报名、查分查线、复试、调剂、政审等等,再加上考研通常可能是大家学业生涯第一次独自一人进行一项系统的复习备考,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日程计划表,就会漫无目的、手忙脚乱,也会不分主次、顾此失彼。更重要的是,制定计划表也是帮助大家更好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行动指南。
二、 几点原则建议
1.分科目、章节进行
计划表的制定最好按照横纵两个坐标轴的维度去制定,纵轴是时间段,横轴是各门学科的具体章节。这个主要是针对前期的系统复习,尤其是公共政治或者是某些专业课。不少考研成功的同学都很清晰细致地把各个学科的章节常识切分成若干不分,各个击破,逐步提高。到了后期,可能进入相关专题的整理,也可以类似于不同的章节,分门别类去规划。
2.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各种突发状况。除此,学习的进展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清晰的盖棺定论的,往往随着复习的深入,需要适时调整,不断增删任务。所以,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是必须的。除了任务上,每天的日程安排也是如此,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考研是很辛苦,但是也不要刻意悲壮凄惨。对自己好一点,才能学的开心一点,做人最重要讲开心,考研亦如此。
3.明确总任务量与总时间
虽说随着后期复习备考的深入,任务量可能会滚雪球般不断增长,但是总体上也要有一个大致的任务量,比如专业课有多少本参考书、相关文献资料、习题等,以及其它事宜的规划。总时间不仅是知道你开始考研的准备时长,而是有明确的意识时间一天天在流逝,7个月、6个月、3天.....考研结束!总的时间与总的任务对应起来就是你的复习
4.划分分轮次
制订计划表最好划分几个大的周期轮次,比如第一轮是基础常识的系统复习,第二轮进行习题、重难点、专题的巩固提高,第三轮则是最后的冲刺,查漏补缺,框架性回顾。这个类似于大家高中时期应对高考的策略,因为常识的掌握和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性、渐进性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对常识的顿悟。划分轮次去制定复习计划,符合大家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常识的系统消化,最后能有效输出。
上一篇:让企业学问墙更有学问
下一篇:七巧板拼图有哪些用处?